苏丽华,海关总署第十五批支教工作者,今年3-7月她积极响应号召,投身河南省民权县赵洪坡村支教工作,将自己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与边远地区孩子们的需要连接,用爱心为孩子们插上学习的翅膀,以实际行动践行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。
主动适应 融入环境
民权县是海关总署“志智双扶”支教工作新增地点,赵洪坡学校是最基层的农村学校。虽然在出发前苏丽华已经对农村学校较差的条件做好心理准备,但是一到学校,眼前的景象还是超出了她的想象。
苏丽华发现,学校不仅环境简陋、教学设备陈旧,而且音体美德、科学实验、心理辅导等教育资源匮乏,与学生成长阶段发展需求极不匹配,瞬间让她感受到支教任务的艰巨。同时,由于从祖国最南端省会城市来到北方乡村,气候差异、方言不通、物资缺乏、夜晚“偏、黑、孤”等状况,也给这位初来乍到的新老师带来了不小的难题。虽然一个个严峻的挑战接踵而来,甚至期间遭遇3次食物中毒和蛇虫突袭,却依然没有浇灭她对支教的热情。
“我一定能为这些孩子们做些什么……”想到孩子们十分需要照顾,苏丽华暗下决心,迅速调整状态,与同组老师齐心协力,学起了用农村的大火灶、到菜地挖菜、研究营养搭配,努力克服健康饮食第一道难关。
全力以赴 履职尽责
为了弥补学校副科课程的不足,苏丽华勇挑重担,承担了多个年级和科目的教学任务。每天最少上2节新课、每周上10-15节课。为了增加孩子们的学习兴趣,苏丽华想方设法丰富教学形式,制作了60余个课件,授课生动活泼。学校教具短缺,她更是毫不犹豫自掏腰包,购买和制作近30副教具。
怎么改善孩子们以往单调枯燥的学习生活?她绞尽脑汁,举办了节目最丰富的一次“六一”文艺汇演,与关区同事远程连线讲授国门生物安全、食品安全课。她开创了学校教学活动中的许多第一次,比如,教学生第一次认识国家的象征、中国地图、第一次唱国歌、第一次举办少先队员入队仪式,第一次做科学实验,第一次识乐谱、第一次做广播体操,培训第一批小主持人……孩子们学会了热爱祖国、领略了大自然的神奇、学会了展现自我,,笑容也越来越多。
课余时间她也不舍得浪费,通过走访调研,完成了《民权县花园乡教育现状调查分析报告》和《民权县赵洪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记录》,作为第一手资料极具参考价值。
心灵启迪 润物无声
“在我最孤独的时候,是你给了我希望和光明?!闭馐侵Ы淌毖运绽龌档幕?。因为学校90%以上的学生父母不在身边,她便将心理关爱融入支教的每一天。
作为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,苏丽华深知心理关爱的重要性。支教期间,她开展了150余次学生心理支持和行为矫正,3次心理?;稍?,家访18位特困家庭学生,在关键时候为有需要的家庭伸出援手,引导学生健康成长。
其中,一位有轻微自残行为的学生做完心理咨询感慨“轻松多了,真是一个神奇的力量”;一位不想上学要跳楼的学生,经心理?;稍ず?,重返了校园。
苏丽华发挥自己的优势,帮助孩子们开展“集体移空”心理解压活动,以全?!笆灾忠涣W选笨股逃?,鼓励一个学生不轻言放弃,陪伴种7次直到种子发芽,看到生命的力量,学生惊叹“不可思议”。
同时,她还注重加强心理教育针对性,认真开展“预防校园欺凌”“预防儿童性侵犯”“自我心理关爱”等特色课程。全校144位孩子的名字,她牢记于心,并且根据每个孩子的个性特点,手写激励卡片,帮助孩子们健康成长。
搭建桥梁 传播爱心
苏丽华不仅是一位优秀的教师,更是一位爱心使者。她用自己微博的力量改善学校。关注到学校教室门年久失修,就积极向我关反馈学校困境,协调专款解决问题。雪中送炭的专款,苏丽华用得很慎重,反复和学校沟通确定三个资助项目,将25扇教室旧木门更换为铁门,消除了安全隐患。
为丰富学生教学资源,支持学校文化建设,她还积极协调关区向学校捐赠户外音箱、54种植物园科普挂牌、300余册书籍和文具,并为16位特困家庭学生资助生活和学习用品,缓解了困难家庭学子的上学压力。
三个月时间,苏丽华和孩子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。支教结束时,她被授予“民权县优秀支教教师”荣誉称号,而孩子们纷纷通过歪歪扭扭的字迹和拼音留言,向他们所敬爱的“苏老师”表达了许多不舍与感恩。
个人的力量有限,但幸好,这是一场众人参与的爱心接力赛。5年来,海口海关在陆续派员参与海关总署支教活动的同时,大力开展物资捐赠、结对资助、思想辅导、素质拓展。或许,教育本来的样子,不是教材,不是课堂,而是人点亮人,苏丽华如同蒲公英,怀着“提灯引路,育梦成光”的精神,在支教路上用真心播撒希望、托举梦想。